问问医生  >  精神心理科  >  心理咨询科  >  心身障碍  >  内容

1899年12月31日 16:00

为什么会有人甘愿遭受家庭暴力?

专家回答

贾福军 / 主任医师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

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,俗称人质情结。心理学家认为,一旦人质和绑匪之间出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现象,在此期间,人质的认知和行为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解释,仿佛不受自己理智控制似的。在被长期施暴的情况下,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。这是为什么呢?恩惠心理及认知对比效应:   首先,我们看到,在暴力家庭中,施暴者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恐吓手段。长此以往,如果受虐者的境况得不到改善,她们会逐渐变成习得性无助,即相信自己不能改变受虐待的状态,从而逐渐接受现实。这是一种痛苦而无奈的生活。在这样一种无助的生活里,认知对比效应迅速启动——受害者逐渐接受施暴者和他的行为。这是因为,施暴者不总是专横无比,天天对她实施暴力的。他也有心情好,甚至偶尔关心他人的时候。在这个时候,受虐者极易感受到施暴者温情的一面,从而觉得“他对自己还是挺好的,生活还是可以接受的”,甚至还会在享受片刻的温暖时,涌现出改变他的愿望。在生活中,我们会看到,有些群体长期经受着欺负、剥夺、压制,一旦有人给予她们好处,她们就可能失去理性,不吝感情地去接受和赞美那些直接或间接地给她们造成伤害的人。人们常用“给点阳光就灿烂”或“眼泪不值钱”来形容她们。受虐者也会对施暴者偶尔的关怀产生错觉,认为这是施暴者给自己的恩惠,并对此产生感激之情。这种恩惠心理和认知对比效应结合在一起,将可能导致受虐者产生安于现状的心理。自我价值的丧失:由于长期遭受辱骂、殴打,受虐者将逐渐丧失自我价值。比如,丈夫骂妻子:“你这种人就只有我才要你,你看你多差劲。”这种语言听多了,时间长了,受虐者就会被催眠,逐渐接受并认同施暴者赋予自己的角色——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,不被他人喜欢,只有施暴者还能接受自己。   此外,由于受虐者不敢向周围人诉说自己的情况,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和认同,造成她们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,她们的自知力也就一点点丧失了。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,社会功能严重受损,逐渐丧失自我意识,认同施暴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,用施暴者的眼光看世界、看自己。于是,在她们眼中,对方虐待自己就变成合理的了,从而导致她们出现拥护施暴者的行为。甚至,有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认为,自己之所以遭受暴力,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。   我们应该看到,受虐者封闭自己,一方面是现实所迫,她们已丧失了与外界正常沟通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她们封闭自己是为了保护自己,不让自己接受过多的外在信息。减少外界信息的摄入,也就减少了自己对家庭和现状的不满。在受虐者看来,既然对苦难的生活无能为力,那就接受苦难和制造苦难的人,这样,就不觉得生活有多苦了。在被逐渐洗脑的过程中,封闭、自卑和施暴者给予的压力以及施暴者的思维角度等因素,都是受虐者深陷人质情结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。   接受暴力,认同施暴者,是无法改变现状的一种生存手段。与其为这种无法改变的局面痛苦,还不如让自己变成个糊涂虫,这样更容易度日。同时,为了驱除因屈服而带来的尊严的丧失和自尊心的伤害,受虐者尝试着将自己的屈服合理化。于是,她们主动放大施暴者对自己的恩惠,缩小他对自己的伤害。此外,受虐者试图从施暴者的角度看问题,为他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,于是,就会出现一些受虐者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感,不断圣化自己的行为,认为自己在拯救一个心灵受过伤害的人。这些所谓合理的解释,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受虐者的内心冲突,但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她们对施暴者的认同。我们发现,受虐者之所以把自己催眠成暴力的适应和接受者,完全是生存的需要。因为在那种情况下,希望变成了可怕的东西,拥有希望,就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痛苦和孤独。只有杜绝希望,麻木自己,才能生活下去。
相关问题